
乐典:满族——八音赫赫 (一)
《乐典:满族——八音赫赫(一)》收录于World Music Seeds(世界传统音乐种子库)中的世界满语歌谣版本库(Manchu Ethnic Music Editions),同时纳入《乐典》(Master Archive)典藏计划,包含著名满族民歌传承人八音赫赫的1首优秀作品。 “世界满语歌谣版本库”(Manchu Ethnic Music Editions)是“世界传统音乐种子库”(World Music Seeds)以及精品典藏系列《乐典》(Master Archive)与满族民歌传承人八音赫赫联袂推出专注于满语歌谣音乐的厂牌,基于对满语歌谣的音韵、调式、场景进行独特的标注,通过「看见音乐」强大的智能化数字基建能力和「星球发行」覆盖全球的数字传播网络,实现历史悠久的满语歌谣全球传播。 曲目简介 01 Shaman Song 祈福调 演唱:八音赫赫 作词:石氏家族/八音赫赫 作曲:石氏家族/八音赫赫 编曲:刘俊麟 人声采样:石光华 《祈福调》(Shaman Song)意及萨满祭祀活动中所唱的神歌,八音赫赫老师通过多年的采风积累,走访老一辈满语歌者的过程进行收集整理,进行了唱法、曲调上的考证和复原。《祈福调》(Shaman Song)是一首传统与现代结合,传承与创新交融的歌曲,分为两部分:前半部分为萨满第十二代非遗传承人石光华老师演唱的祭祀神歌:“石氏家族因为何事,举行祭祀……”;后半部分为八音赫赫老师进行现代创作的曲调:“天、地、山、水、柳、花、乌鸦……”在满族人看来,萨满,产生于人类之初,也是满族人的原始信仰。人们与自然同生共系,笃信“万物有灵”,崇拜、敬畏、顺应自然,萨满是与天地万物沟通的智者,是爱的疗愈者。 满族的萨满祭祀活动是满族人们表达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、敬畏,希望寻求祖先和神灵庇佑而举行的活动,是满族最重要的习俗之一。从这里可以看出,在满族的萨满祭祀过程中,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特定的仪式音乐,这种仪式音乐包括歌唱(神歌)、舞蹈(仪式的程式动作)、念诵(咒语或祷语)等多种形式,是一种“歌、舞、乐”三位一体的形式,集中体现了萨满崇拜和艺术的主要特征。在萨满祭祀活动中,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“语言”已经不仅仅是音乐本身,而成为了满族萨满和神灵之间的媒介:人们通过特定的音乐与神灵建立联系,护佑一方平安,因此,音乐已成为萨满祭祀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。 在萨满祭祀和萨满跳神活动中,萨满或栽力(亦称扎林,是满族祭祀的祝神人,萨满的助手)们所唱的歌称为神歌。神歌与萨满崇拜同时产生,有了萨满崇拜,就有神歌。通常在仪式中,萨满要在栽力的配合下,头上戴着神帽,身上穿着鲜艳的衣服栓系彩裙,系腰铃,手执抓鼓、哈马刀、铜铃等乐器(神器),一边击奏,一边唱神歌,伴随跳跃、摇摆,前进后退、盘旋等舞蹈动作。萨满神歌的演唱形式,有独唱、对唱、一领众合等;有坐唱、跪唱、站唱、走唱等。 萨满神歌多为自由民歌体,演唱语言别具一格,旋律随意自由,不会十分规整,没有固定模式,常脱口而出,随萨满的情绪起伏变化而唱;满语演唱注重元音和谐,唱词也有所变化,其演唱的唱词大多来自于百姓生活和民间习俗,是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。祭神歌的演唱蕴含丰富、绚丽多彩、风格各异、内涵深远,内容丰富且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。如八音赫赫老师所唱的这首《祈福调》(Shaman Song),正是源于满族锡克特里(石氏)家族的祭祀活动,并基于石氏家族的祭祀神歌而创作。 总之,满族萨满乐曲的历史相当古远,在处于封闭状态的萨满活动中代代相传,变化缓慢,保存了满族及其先世在各个时代音乐发展的历史轨迹,它是研究满族及其先世乃至人类音乐进行的活化石。